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站
網(wǎng)站地圖     設為首頁     加入收藏
當前位置:主頁  >> 申論資料  >> 熱點時評   
熱點時評
每日時評:報重建社會信任應著力訴之于制度
http://www.fuhis.cn       2013-01-11      來源:南方都市報
【字體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近日發(fā)布《社會心態(tài)藍皮書》。藍皮書認為,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,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(shù)人可信,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。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,表現(xiàn)為官民、警民、醫(yī)患、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,也表現(xiàn)在不同階層、群體之間的不信任,從而導致社會沖突增加。


  “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,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”,藍皮書中的這一結論并無多少特異之處。因為在這一結論之前,大到近年來多起社會沖突的熱點事件,小到屢屢困擾我們的老人跌倒扶還是不扶的糾結和爭議,無一不在凸顯社會的信任缺失的嚴峻。而且這種嚴峻性也并非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,去年《人民日報》就曾刊發(fā)系列文章,探討“老百姓何以都成了老不信”。


  也許,藍皮書的意義與其說是要引起人們對社會信任缺失新一輪的驚異,還不如認為它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契機:為什么我們重建社會信任的工作未能取得重要進展?為什么大家都在為社會存在的普遍的不信任而嘆息,但這種共識卻似乎無助于走出信任缺失的困局?


  信任之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的。一位社會學家曾經(jīng)說過,“當一個人對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時,早上甚至會沒辦法從床上爬起來”。這個例子貌似極端,卻道出了人無法孤立于社會必須仰給于他人的現(xiàn)實,而在這種現(xiàn)實中生存,對他人的信任是最基本的前提。然而信任之于人類的重要性雖亙古如一,但在不同的社會里,信任之建立并得到可靠保障卻有不同的模式。在農(nóng)業(yè)社會的熟人世界里,人際信任的保障機制主要來源于血緣、親情和個人品質(zhì)與聲望,而進入現(xiàn)代社會的陌生人世界,傳統(tǒng)的信任模式顯然已無法確保社會成員之間的順利交往,在這個時候,人之所以能夠被他者所信任,完全是因為一種成熟的制度和規(guī)范奠定了彼此信賴的基礎。


  正是因為我們已經(jīng)不可避免地進入了現(xiàn)代社會的陌生人世界,所以我們重建社會信任努力的途徑實則已被限定:盡管信任與道德并非全然無關,但對一個社會而言,重建不同成員之間的信任卻無法訴之于道德,更無法訴之于宣講和教化。唯有如藍皮書所建議訴之于制度,即“發(fā)揮公共權力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核心作用,從制度層面建立社會信任機制”,才能逐步擺脫社會信任困境。


  一望即知,上述建議也不過是常識而已。更深層的問題在于,人們都在急切呼喚“社會信任機制”,而在這個機制里到底有哪些元素不可或缺?


  首要的一點,正常的社會必須具備一個能夠被社會所有成員共同信任的價值權威。在現(xiàn)代社會里,這個價值權威非法律莫屬。公正的法律如果能夠得到公正地執(zhí)行,法律就是被所有人信仰的權威,陌生人交往的恐懼感和不確定性才會煙消云散。其次,必須具備一條通暢的社會流動渠道,當社會某一階層或群體驚詫于自己引起其他階層或群體側目時,應該明白其中的實質(zhì)在于對方根本看不到進入自己階層或群體的希望。另外,在社會分層無法避免的現(xiàn)實下,社會成員除了努力縮小不同層級之間的物質(zhì)差距,更重要的則是確保不同階層和群體所享有社會權利的平等。


  從《人民日報》感嘆“老不信”到藍皮書警告“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”,我們顯然不缺發(fā)現(xiàn)問題的能力,關鍵在于趕緊邁出行動的步伐。實際上,行動的步伐已經(jīng)跨出,前不久最高法要求杜絕“官官相護”、嚴格依法辦案,近日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,2013年將推進勞教制度、戶籍制度改革等四項重點工作,全力建設“平安中國”、“法治中國”,從重建社會信任的角度,可以說都是建立社會信任機制的要務。


  沒有人愿意活在一個互相猜疑乃至互相傷害的社會里,那種彼此信任的美好值得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為之努力。



?
互動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