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背景鏈接】
2015年夏天有點燥熱,但兩起“掐架”事件卻逐漸冷卻下來:方舟子崔永元名譽權互訴案宣判,持續(xù)將近兩年的方崔網(wǎng)絡大戰(zhàn)暫時告一段落;夏至如期而至的廣西玉林狗肉節(jié)低調(diào)開幕,溫和收尾,沒有再現(xiàn)去年那種全民激辯“吃不吃狗肉”的輿論景觀。
有意味的是,這兩起辯論都沒有決出“勝負”。對于方崔事件,北京海淀法院判決認為,雙方均構成對對方名譽權的損害。雙方相互道歉,刪除侵權微博,相互賠償對方四萬五千元。而對于愛狗人士與支持玉林民俗的辯論雙方,主流輿論并沒有偏袒任何一方,而是形成了兩個共識:一是廓清地方政府在此類民間活動中的義務,普及不虐殺、來源正規(guī)、檢驗檢疫合格的觀念;二是厘清辯論雙方的權利邊界,不鼓動一種權利侵犯另一種權利。
申論熱點:公共討論要有法治思維
【深度解析】
[綜合分析]
公共辯論“劍走偏鋒”的現(xiàn)象并不鮮見:心平氣和的討論,變?yōu)橥倌瓩M飛的辱罵;同一話題的分歧,成了互揭隱私的競賽;網(wǎng)絡爭吵的激化,導致赤膊上陣的“約架”,至于動輒質(zhì)疑別人為“五毛”“美分”,或者相互送上“賣國賊”“愛國賊”的帽子,也是時有耳聞。類似現(xiàn)象,不僅拉低了公共辯論的價值,許多時候也沖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線。究其原因,往往是伸張正義的急迫、求勝心切的沖動,讓預設立場左右了事實選擇,讓站隊邏輯取代了是非判斷,讓意氣之爭消解了話題本身。
在現(xiàn)代社會這一公共空間里,理性表達應當成為討論公共話題時的基本準則。對轉(zhuǎn)基因這一有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的公共話題持不同觀點,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角度進行認真研究和理性表達。所謂公共話題,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,都需要解決的問題。對公共話題的理性討論,有助于消弭分歧,形成共識。討論變成罵戰(zhàn),則會沒有是非,只有立場,最終問題被丟在一邊,雙方卻在相互開火。傷敵一千,自損八百之后,分歧仍在,問題仍在。此外,公眾人物由于“粉絲”眾多,對于社會形成理性表達的氛圍也具有重要作用。
[啟示]
讓公共討論體現(xiàn)更多的法治思維,可以起到普法的作用,讓公眾對相關法律條文有更多了解,對“用法律解決問題”的觀念有更多認同。同時也能讓公眾看到,一個具體的社會問題,往往并非運用樸素的正義觀就能解決。通過樸素的正義觀或人之常情,可以判斷一些簡單的事實,但在復雜的法律糾紛中卻經(jīng)常行不通。
[參考對策]
河北公務員考試專家認為,要在尊重法律、遵守法律的前提下,以完善法律制度為出發(fā)點,探討一項有爭議的法條。這種討論,始終是在法治的框架內(nèi)進行著。討論各方無論持哪種觀點,其實都是希望通過盡可能完善的法律來解決社會問題,并且這種法律本身應當合乎基本的法律原則和精神。
讓公共討論體現(xiàn)更多的法治思維,提升社會的整體法律意識,將對立法、執(zhí)法、司法機構都提出更高的要求。一方面,法律總有完善的空間,當公眾對具體法律或法條提出合理質(zhì)疑時,有必要審視修改法律的必要性。另一方面,執(zhí)法、司法過程中,相關機構是否確實履行了法定義務,在法治原則下維護了公平正義,將受到公眾更嚴格的監(jiān)督。